欢迎访问中国摩托车商会官网 今天是2024年04月28日 China Motorcycles English
位置:首页 > 行业动态
行业动态
摩托车上的“流动卫生站”
来源:摩托车商会 发布时间:2024-01-30

      11464766_zhanghl_1706534360854_s.jpg

11464776_zhanghl_1706534656221_s.jpg

      1月26日早上9时,气温约10°C,北风中,一辆黑色本田摩托车从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卫生院驶出,掠过密集的楼房,掠过翠绿的果林、菜地,在钟落潭镇龙岗村卫生站门口停下。一位身着灰蓝色帽衫的姑娘摘下头盔,麻利掀开车座,取出新的护理床床单,快步走进卫生站中医治疗室,换上“白大褂”。一位患者已在等候。

  这辆摩托车上,是“90后”村医黎玉婷与“流动卫生站”的故事。黎玉婷是钟落潭镇卫生院中医科医师,但她的诊室不在镇卫生院,而是每天在镇卫生院7个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村卫生站流动。2023年3月以来,黎玉婷驾驶电动车、摩托车穿梭于各村,近一年来接诊患者近1500人次,把村民急需的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。以一腔热忱搭建起“流动卫生站”,黎玉婷也成为深受村民喜爱的“村医姑娘”。

  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 通讯员龙嘉玉、曾颖彤

  缘起

  下沉农村,她第一个报了名

  白云区钟落潭镇面积广阔,达230平方公里,一直以来,镇内偏远村落到镇卫生院的路途遥远,公共交通不便,群众就医非常麻烦。以偏远的陈洞村为例,去镇上约10公里的路,村民等公交车要30分钟,路上还要1个小时,一些老人还得家人陪同,很是不便。“在前几年密集的进村服务中,我了解到,很多村有上千村民,却很少说来镇卫生院看过病。”黎玉婷告诉记者,不少村民习惯就近到村卫生站看病,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,一些村卫生站诊治技术陈旧,一些站则开具不了非基本类药物,药品品类不全。

  2023年初,钟落潭镇卫生院在白云区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,启动镇卫生院——村卫生站一体化工作,推动资源下沉农村。生于1993年的黎玉婷第一个报名参与。

  钟落潭镇内有33家村卫生站,2023年3月,龙岗村卫生站成为镇卫生院紧密型一体化管理(下称“接管”)的首站,黎玉婷被派到这里“拓荒”。“当时我是坐诊的,但坐到第三天就有些坐不住,来的村民比较零星。我们就想办法,通过村干部‘广而告之’,慢慢带动村民到村卫生站诊治。”黎玉婷回忆。几个月后,龙岗村卫生站有了2名医生、1名护士长期驻点,各项工作步入正轨,日平均就诊量上升到50人次。而随着陈洞、白沙、白土、竹一、华坑、新村六个村卫生站陆续纳入接管,黎玉婷的坐诊变成了巡诊。

  “不同村居、不同卫生站的诊疗需求差距明显,如果全部驻点,在现阶段人力紧缺的情况下难以实现,也会导致部分人员闲置。坐诊、巡诊相结合的方式更高效。”钟落潭镇卫生院副院长招卫乾解释道。目前,该院已接管了7家村卫生站,在对4家安排人员驻点的同时,由黎玉婷对7家村卫生站实行巡诊。

  足迹

  摩托车里程七千多公里

  从事中医康复理疗临床工作7年的黎玉婷,擅长针灸、传统推拿等,对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腰腿痛类疾病有较丰富的治疗经验。每天,她在摩托车箱里装满各式针灸工具、中草药、药酒和膏方,按照预约的时间表,轮流到七个村卫生站为有需要的村民进行诊断和治疗,同时为一些不能开具非基本类药物的村卫生站送药。钟落潭镇卫生院“空中药房”服务已覆盖黎玉婷巡站的7个村,熬好的中药也可以通过她的配送直达村里。

  “自己多跑几趟,村民就少走几趟”,黎玉婷的摩托车里程已累计7000多公里,她的足迹遍布陈洞、白沙、白土、龙岗等村,打通了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采访当天,村民们不吝对黎玉婷的夸赞。黎玉婷早上从镇卫生院出发时,正好遇上白土村村民张姨来镇卫生院检查、开药。认出她的身影,张姨热情地上前打招呼:“医生,你是不是下午到我们村来?”经过交流,淳朴的张姨才知道,这个常在村里看到的女村医姓“黎”。张姨夸道:“黎医生人很好,自从她进村后,不用经常让儿子请假陪着上镇医院了!”

  73岁的村民曾姨有点咳嗽,来龙岗村卫生站就诊。怕老人视力、听力不好,黎玉婷在止咳药盒上把用药频次写得大大的,大声嘱咐“一日三次”。曾姨点赞:“骑车两个字(粤语表示“10分钟”)就到了,服务态度也很好!”同村的董姨来开药,她说:“我上次犯颈椎病在镇卫生院住院,阿婷手法专业,用针灸帮我缓解头晕症状。出院后,我还要吃药控制,在村里就能找她开,特别方便。”

  黎玉婷还擅长医治农村老年患者的“心病”。不少老人患有腰椎管狭窄,导致下肢反复性疼痛,她向他们及其家人科普,这是压迫了神经所致,建议老人少走路,也让他们的子女知道老人天天喊痛并非矫情。有些长期忍痛的老人试着做了几次理疗,见效后,黎玉婷会“哄”他们停一下。“一来,中医着重连贯诊治,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见效,但又不需要密集治疗。二来,想宽宽他们的心,不让他们担心多做几次要多花钱。”黎玉婷说。

  近一年,黎玉婷接诊患者近1500人次,这名“90后”姑娘成了不少村民“点名”要看的村医,更有人从外镇慕名前来。

  心声

  一个既“快”又“慢”的人

  风里来,雨里去,黎玉婷坦言,还是坐在医院诊室里舒服一些。那为什么要“找苦头吃”?

  “小时候我常住在新科村的外婆家,那里的卫生站只有一个医师,晚上才开门,去大医院的路程又远,看好个咳嗽要花上几天。”小小年纪,黎玉婷的心里埋下了一颗“成为一名村医”的种子。长大从医后,她发现,尽管医疗条件普遍改善,村民就医难的问题仍然突出,于是她选择走出诊室,来到乡村。

  在我国“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,搭建健全适应乡村特点、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,让广大农村群众能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、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”的大背景下,黎玉婷从心出发,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挥力所能及的贡献。“我们将院内优质医疗技术下沉到村卫生站,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;通过派出驻点、巡诊人员对村卫生站开展技术指导、管理监督,对村卫生站进行与卫生院同质化管理,能够进一步提升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和水平。”招卫乾如是说。

  而走近黎玉婷,她还有更生动的一面。“我是一名摩托车入门发烧友,能把开摩托车当作一种乐趣。”黎玉婷行事利落,性格爽直,别人眼里的“苦”对她而言反倒是一种“乐”。在医患关系上,黎玉婷又渴望慢一点。她总是希望能够多花些时间为病人因病施策,同病人好好沟通。

  随着越来越多村卫生站被镇卫生院接管,黎玉婷谋划着新一年走进更多村,并计划开设夜诊服务。摩托车上的“流动”持续着,她说:“哪里有需要,我就去哪里。”


商会视频

视频加载中,请稍后...